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——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研组2021-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教研活动

发布者:陈远斌发布时间:2022-05-27浏览次数:139

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研组,于2022527日上午10点到11点在高州校区教学楼312教室开展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教研活动。本教研组共有9位老师,8位参加了活动。本次活动首先由沈海涛老师上本学期公开课一节,然后集中评课,评课内容包括523号教研组长吴倩的例行公开课和当天沈海涛老师的公开汇报课。

一、旁征博引、深入浅出 V.S.角度新颖、解释透彻

沈海涛老师以王维具体作品为中心,结合王维生平和画论,佐以禅宗理论、现代诗歌,讲解王维的山水田园诗,重点是讲解《终南山》、《鸟鸣涧》两首代表性的作品。课后,教研组成员一一发表意见,认为沈老师的课内容充实,安排合理,从作品出发,旁征博引,天马行空,又深入浅出。亮点是讲解《终南山》的时候,结合王维的绘画理论,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了王维诗歌的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。

沈海涛老师上课现场

吴倩老师的《三国演义3》是在学生自主讲解了四节课《三国演义》之后,作为老师补充讲解。吴老师的课角度新颖——从“真假”诸葛亮入手,对比史书上的诸葛亮和小说中的诸葛亮,说明《三国演义》人物塑造的特点和透析《三国》作者塑造“诸葛亮”的文人心态。这种讲解,给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解读方式。

吴倩老师上课现场

二、不足之处: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

沈海涛老师的课不足之处,主要在于教师讲的太多,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。翻转课堂,增加学生参与度,激发学生的主动性,这是目前我们教研组的主要改革方向。沈老师也表示,他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。而吴倩老师的课,因为是在学生已经主讲完成的基础上进行,所以,本节课学生不参与。

通过这两节公开课的集中研讨,我们教研组交流、讨论了各自教学中想法和疑虑,进一步确定了加深课程改革和课程思政的教改方向。

通讯员:吴倩 审核:蓝嫦  签发:古超强